闲来札记:做好股收藏家
由于激励机制的不同,人个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策略是不同的,个人投资者若想在股市里取得长期的合理收益一定不要受到机构投资者们的操作策略影响,而要形成适合个人投资者自己的投资策略。这一点,是我多年投资的一个深刻体会。而随着投资时间的积淀,我越来越认为,个人投资者最好的投资策略便是做好股收藏家(当然,这一点也是绝大多数机构投资者们做不到的)。
首先申明,做好股收藏家并不是我的发明,我第一次看到这种说法是来自于当年对我投资影响很大的李剑先生。大约在2007年左右,李剑先生写过一篇著名文章《做好股收藏家》,谈及了“严格选,随时买,不要卖”的投资理念。需要指出的是,他的这篇文章只是针对年轻工薪阶层的投资建议(年轻工薪阶层通过这种方法进行定投),而不是针对专业投资者和机构的。他说的“随时买”,是不考虑复杂的估值和价格问题,而是采用每月都用工资奖金的20%坚持不断买入的方法获得平均成本,然后在持有不动中获得优秀公司的自身增长。其中,核心、要害、关键是在“严格选”上。怎样“严格选”呢?就是要选择“垄断、提价、无限扩张”的行业优势、“产品独一无二、产品供不应求、产品量价齐升、产品永不过时”的产品优势、“品牌消费、大众消费、反复消费、奢侈消费、成瘾消费”的五种消费类型优势,等等。
2020年11月21日,我曾作过一篇《闲来札记:股市中流传的最大“谬种”》的文章,对李剑先生提出的“严格选、随时买、不要卖”作了适度的修正,即将“随时买”改为“适时买”,就是利用我说的“三大机遇”之一,即长牛股阶段性调整之时买入,因为任何长牛股的上涨均不是一气呵成的,差不多每年都会给我们提供这种“上车”机会(没有机会就耐心等一等)。当然,如果碰上另外两种机遇(即整体大熊市和“王子”一时遇难)更好,但这两种机遇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遇上了,更要尽可能地重重下注。今天我之所以再重提这篇文章,是想顺着这个思路再谈一点新的感悟。
《孙子·谋攻篇》有言,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我们个人投资者进入股市用得是自己的真金白银,不管你投入的资金是多是少,均可谓我们的血汗钱,所以,在入市之前,一定要首先明了我们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就劣势而言,与机构投资者相比,个人投资者多不具备信息、调研等优势,如果是“上班一族”还没有过多的时间去研究投资;但就优势而言,我们至少有两点:一是我们有固定的工资收入,有的是时间,我们可以用一生的时间去规划自己的投资;二是我们的现金流是慢慢流入股市的,这一点可能很多人以为是自己的劣势(开始时本金少),其实在我看来,这恰恰是个人投资者的优势所在(关于这一点,下面会谈)。正是由于我们具有这两点优势,所以在投资上更应该坚持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用自己一生的规划去严格选。对巴菲特投资思想熟悉的投资者知道,他有一个著名的“荒岛挑战理论”,即假若自己到一个荒岛上去生活十年,自己会买入什么样的公司呢?自然我们会以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维度去严格选。那么,顺着这个思路去考虑,假如自己用一生的规划去投资,我们又会作出什么样的选择呢?我想,除了李剑先生所提出的那几点之外,我认为最应该遵循的选择思路,还是巴菲特所提出的市场特许经营权思想,即选择具备以下五个突出特点的“极品”标的:
(1)被人需要;
(2)不可替代,有时这种不可替代是消费者心智层面的;
(3)定价权。
(4)可以容忍平庸、无能的管理层;
(5)长期可以抗通胀。
市场特许经营权思想,可谓巴菲特投资思想的精髓之精髓,也是我过往作文一直念念不忘的投资思想。我之所以多次作文提及,是因为芒格认为“重复是教导的核心”(我自己在自己的脑袋里快重复1万遍了,以后还计划再重复1万遍),也足见其在我的投资思想中的份量之重。如果说,我们在股市里投资有“一剑封喉”的招术的话,我认为这一招儿就是。而且我认为,如果我们熟练地掌握了这一招术,我们就完全可以股市里笑傲人生!
这里,我突破一下我过往作文从不提“代码”的先例。比如,我最近与一位年轻的投资者说,如果你有大钱,就可以收集茅台的股权;有中钱,就可以收集片仔癀的股权;有小钱,就可以收集两个指数基金(一个为消费类、一个为酒类)的股权。一年两年的涨跌,我是判断不出来的,但是五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我想若想赔钱也可能是很难的事情。当然,这个例子并不构成投资的建议,而是说,如果我们的投资本着做好股收藏家的思路来进行,假以时日,我们一定会品尝到时间和复利的甜头的。
二是用自己一生的规划去“攒股”(收集股权资产)。我的投资朋友“静逸投资”说过一些十分好的投资观点,即:股票是一种低流动性资产;股权才是目的,现金只是手段;进入股市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回避风险;将大比例资产长期远离优质股权是很大的风险。对此,我深为认同。我也说过,不断将自己的现金资产变换成优质的股权资产是一次革命,一次深刻的革命。当然,这个“革命”主要是个人观念上的“革命”,是由投资的“外行”变成投资的“内行”的思维打通的一个“革命”,因为长期讲,银行资产(存款)表面看来是安全的资产,实际上是风险较大的资产;优质股权资产短期来讲貌似是风险较大的资产,实际上是较为安全的资产,如果我们长期被排除在这个游戏之外,对于个人资产来讲,才是风险最大的。说到这里,可能会涉及很多个人投资者开始本金较小的问题,其实在我看来,这恰恰是个人投资者的一个优势,比如,我们可以慢慢将生活中的现金流适时买入优质股权资产,甚至这种买入是需要以年为时间单位来计算的,这样就可以解决很多投资者在股市中心态不稳的问题(心态不稳,才是我们投资的大敌)。
以我公开分享的女儿账户为例,目前持有的几个标的,如贵州茅台、通策医疗、格力电器、恒瑞医药、东阿阿胶均不是一次性买入的,而多是利用后期打新股的收入、股息和换股操作来不断买入的。最近两年建仓的恒瑞医药,因为“集采”的影响股价被打压下来之后,我便计划利用二三年的时间去买入(因为这个账户资金是有定额的,只能利用账户的分红资金来不断买入),如此长的时间足以保证自己会买在一个相对合理的价位。所以,这里我也建议,个人投资者对于心仪的投资标的,永远不要“一把梭”,而是利用市场下跌的机会去慢慢“攒股”,有此计划,就不怕市场低迷很长时间了(这种低迷反而更有利于后期的买入),如此便可以培养自己投资的良好心态了。
这种以年为时间单位去“攒股”的投资策略,机构投资者能够做到吗?我想,他们多是做不到的,因为资金的性质决定了他们越是股市进入低迷期,反而越要应对资金的赎回而不得不卖出便宜的优质股权。我个人认为,这也是个人投资者长期能够战胜机构投资者的一大法宝(当然,我们投资的目的并不是要去战胜谁)。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估值常常困惑着我们个人投资者,即我们心仪的“极品”标的,可能长期使人感觉处于一种不太便宜的状态。其实关于估值问题,不要说我们个人投资者估不准,就是专业投资者就果真估得那么准吗?我看也未必,不然,股市上的钱也会慢慢全流到他家里去的了。那么,怎样化解这个问题呢?仍然是上面说的,以做好股收藏家的心态,然后以年为时间单位去买入,如此在股价差不多合理的情况下就可以扣动板机了,而且由于是很长时间才会买够仓位,我个人的经验告诉我,虽然不可能买在最底部,但是以年为时间单位买入,最终买入的成本也不会太高,哪怕有几笔资金买入较高了,时间也会化解掉较高估值的。
那么,关于卖出呢?我想很多的投资者在自己的头脑里一定会反复地问这个问题。其实正如我以前所说的,投资的最高境界是要在自己的投资字典里先将“卖”字删掉。不是吗?如果自己个人家里拥有一个或几个印钞机式的企业,你还会动不动就将之卖掉吗?显然不会的,但是很多人一进入股市就忘记了这一常识。当然,我也并不是主张做那种“打死也不卖”的偏执派,因为作为价值投资,作为好股收藏家,从来仅是止错(发现买错了,或者企业基本面发生根本性变化),而不是止盈,更不是止损。
最近,我与投资的几位朋友闲聊之时,说起自己的一点投资和人生感悟,记录于此,也算作此篇札记一个“光明的尾巴”吧。就是你无论是工作在体制外,还是工作在体制内,从年轻之时就要有自己的一个人生财务规划,特别是体制内工作的人(体制外的人有望通过自己的打拚而获得财务独立),如果从年轻之时本着“做好股收藏家”的思路,用生活中富裕的现金流慢慢去收集优质股权资产(包括指数基金),到你中老年之时,个人家庭拥有一笔“硬资产”(优质股权),特别是仅仅依靠股息便可以维持日常生活之时,那将是一种持久的很美好很踏实的感觉。现实生活中,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人,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确实在体制内“熬”到了一定位置,然而当练就的各种技能“一夜清零”(退休)之时,他们所表现出的那种失落、空虚,甚至是百无聊赖的感觉是很令人唏嘘感叹的。所以,我觉得我们人生在世并不需要太聪明,但是我们不应该缺少生活的智慧,如此,才会让自己过上一种正直、善良、独立、幸福充盈的生活。